非必要不艹LOF,谢谢合作!
以防万一有人想找被空间折叠的东西:Sua_thirdwhale

【质问箱】古典乐团的指挥到底有什么用?指挥对一部作品的影响有多大?

质问箱←欢迎更多提问


问题一



回答一

许多人喜欢说指挥是乐团的灵魂,这固然没错,但对解释问题而言过于笼统宽泛。而且指挥发挥作用的时间绝大多数都在幕后排练中,当他真的登台与观众见面时,他该起的作用几乎已经起完了,以至于会给人他就是个人形节拍器,临时走开也影响不大的错觉,反正大家还可以跟着首席小提琴嘛~

做个类比的话会比较好理解:指挥相当于一部电影的导演。拿到了剧本后,上面有人物,有台词,有场景……但具体怎样去演绎,用多长的镜头,演员从什么位置走进来,以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口吻说出台词,都是导演要去控制的。

乐团也差不多,指挥最终要对一部作品以什么样的形态呈现负责——现在指挥拿到了总谱,上面有每种乐器需要演奏的内容。作曲家为了表现自己想要的效果会在谱面上对许多细节有标记,但标记只是标记而已,比如说渐强——到底渐强到什么样的程度?好几种乐器合奏大家都要渐强的情况下,哪一种乐器的音色可以更突出一点?这就是指挥要决定的了,因为谱面上并不会给你一个需要增加的音量百分比作为参考。

接下去我会举个例子,让大家直观感受一下指挥各自的理解会对同一段旋律造成怎样的差别。我选取用来对比的两位指挥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与小克莱伯(Carlos Kleiber),前者应该是知名度最高的指挥家,如帝王般的支配者,许多从来不碰古典乐的人都知道这个名字。后者是我最喜欢的指挥家没有之一,2011年BBC Music Magazine票选the greatest conductor of all time排名第一。小克莱伯和卡拉扬性格截然不同但关系很好,来看他俩都指挥过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

Beethoven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II. Andante con moto——卡拉扬【重点注意听1分17秒~1分33秒那段】

Beethoven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II. Andante con moto——小克莱伯【重点注意听1分19秒~1分36秒那段】


那段划重点的旋律主要是谱子里的这段。前四行管乐和定音鼓,后四行弦乐。同样大家都有sempre ff(始终保持很强)的记号。

卡拉扬的版本里,管乐占据着主导地位,弦乐的部分只在背后衬托,不怎么听交响不习惯去抓细节的人,甚至会非常可惜地无视掉弦乐组的戏份。小克莱伯的版本里,管乐与弦乐是势均力敌的,可以清晰听到弦乐部分的层次。但紫圈标记让管乐在持续很强基础上的突强,小克莱伯的版本并不明显。黄圈标记的颤音让定音鼓滚奏(约等于在玩太鼓达人时噼里啪啦的连打)的部分听起来也很微弱,而卡拉扬的版本要存在感强烈得多。


除了这样的细节之外,一首曲目的总体演奏速度也是指挥需要控制的。速度记号那一串串Adagio、Allegro、Presto并不是什么具体的速度数值。即便到了有节拍器的年代,贝多芬为自己的交响曲都写上了每分钟的拍数。然而还是有不少指挥家,比如卡拉扬为首——认为贝多芬的节拍器一定坏掉了

最有争议的恐怕是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指挥家们都难以接受:要是以原速演奏的话,田园风情怎么可以那么摇滚?卡拉扬已经算贴近原速的指挥的了,但还是稍微慢了一些。倒是小克莱伯那一版贝多芬第六交响曲,是完全根据贝多芬谱面标记的速度来演奏的。我拿卡尔·伯姆(Karl Böhm)同样跟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贝多芬第六交响曲来跟小克莱伯对比。像伯恩斯坦、阿巴多等大师差不多也是以和卡尔·伯姆近似的速度指挥的。


从曲目时长上来看,整套交响曲小克莱伯耗时35分38秒,卡尔·伯姆耗时45分35秒,整整多出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长。而第三乐章小克莱伯的版本只用了卡尔·伯姆一半的时间!来听一听对比:

Symphony No. 6 in F Major, Op. 68 "Pastoral" 3-Allegro (Peasant's merrymaking)——卡尔·伯姆

Symphony No. 6 in F Major, Op. 68, "Pastoral":III. Merry Gathering of Country Folk: Allegro——小克莱伯

由于大多数人都是先习惯卡尔·伯姆那种速率的“田园”的,很多人听小克莱伯的版本会觉得他是不是尿急了。不过小克莱伯本身就是风格极其强烈的指挥家,他比任何指挥家都注重细节,这张贝多芬第六交响曲最后一轨是长达3分50秒的鼓掌……许多爱好者听贝多芬的交响曲是只认小克莱伯的。他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一直被誉为最佳版本


那么接下去我要夹带私货吹一吹小克莱伯了。


卡洛斯·克莱伯 (3 July 1930 – 13 July 2004)是一位奥地利指挥家。性格内向,是庄子粉。属于天才一类但低产到不行,只当客座指挥,不常驻任何一个乐团。晚年只会在需要钱的时候才会去演出,不给他100万美金是请不动的。公演前但凡一点点感到不满意或者状态不好,他会丢下一句“我正在郁闷中”临场取消演出,再也找不到他人。小克莱伯一生只指挥了89场演出,而卡拉扬的数据是2260场!



他的朋友卡拉扬说过:只有当冰箱空掉的时候,克莱伯才拿起指挥棒

被问及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小克莱伯原话:吃饭和做爱

小克莱伯的指挥动作非常优美,在家会对着镜子像跳舞一样一遍遍排练指挥姿势。被评价“他只用一个手势就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他不打拍子,他的手势直接描绘音乐的形状。”他公演时,观众席上大把的人带来望远镜就为了看指挥的动作。

当他乐意工作时他全身心投入时,他有极高的专注度,排练时间几乎是其他指挥家的5倍。他在每个细节上追求他认为完美的效果。会用独特的语句去形容他想要的效果或者鼓励乐手,为每一个音符创造动态的想象

你要赢过那一长串音符,你就要为此斗争。

前奏曲期间,我希望你们能相信鬼魂。非常柔和、快乐,像幽灵一般。就像这样:围绕着他,你的灵魂,带着黑暗的翅膀。

延长音后面没有增强音了,可以用“向往”来描述。

军鼓得不知不觉地插进来,像是一个阴谋。

因此他的朋友著名男高音普拉西多·多明戈说:与小克莱伯合作时,我觉得他知道为什么作曲家写下每一个音符,处理每一个乐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构思每一个管弦乐的色彩

如果乐手还是不能理解,他也不会责骂谁,只会第二天悄悄给他留下一份写满标记的乐谱。与他工作过的乐手都表示他能挖掘出每个人最好的部分。

然而小克莱伯非常容易消沉,他内心的一些东西无法与他的才华共处,有时他会忽然觉得自己无法呈现心中期望的样子,喝着伏特加望着田野说:我还是放弃当一个指挥吧。(他的父亲大克莱伯也是著名的指挥,曾阻止他从事这一行,小克莱伯一度处处模仿父亲,周围人花了好久才让他真正相信自己远比父亲做得好)

哦对了,1989年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是小克莱伯指挥的,《蓝色多瑙河》前奏颤音被观众热烈掌声打断之后,他示意乐队暂停,并转身说道:“Die Wiener Philharmoniker und Ich, wünschen Ihnen PROSIT NEUJAHR!”(维也纳爱乐乐团和我祝大家新年好!),正是此后,在《蓝色多瑙河》正式奏响之前向观众进行新年祝福,就成为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惯例

大家可以听一下当年的录音:An der schonen, blauen Donau' Op.314 - Walzer


吹完了,爽……反正小克莱伯的贝5贝7和莫扎特36,我是打算带在身边听一辈子了!!!

评论 ( 6 )
热度 ( 180 )
  1. 共6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助攻鲸的拆迁办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