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必要不艹LOF,谢谢合作!
以防万一有人想找被空间折叠的东西:Sua_thirdwhale

【质问箱】老妈子究极叨叨逼: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类型详解(意大利歌剧篇)

质问箱←欢迎更多提问

①简单介绍下歌剧类型好吗?——不好!简单不了!甚至要分上下篇!

②作曲者一定要会剧本本身的语言吗?


问题一



回答一

不可以啊啊啊啊啊!因为简单不了!写这个回答我掉的头发肯定比你多!事先声明我有给大家划重点了,但文章还是又臭又长我也没办法【目死】。内含大量私货跑题,因而有意思的八卦还是有不少的,不要错过(重点呢……


开始正文:歌剧之所以华美动人,是因为它是各种艺术的综合——文学、喜剧、音乐、绘画、服装甚至建筑都会在一部剧里体现。相对严格的意义上对歌剧的定义是:独白、对话、布景、动作和连续(或接近于连续)的音乐相结合形成的戏剧

这一体裁最早期的作品仅能确定到16世纪末——1598年诗人奥塔维奥·里努奇尼(Ottavio Rinuccini)和作曲家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的作品《达芙妮》。下图是作曲家肖像。

但简单音乐与戏剧的结合却能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例如作为一种歌剧雏形的礼拜剧(Liturgical drama)起源于10世纪,当时的复活节礼拜仪式就包含了早期的表演形式和角色扮演。但形式很简单,有时只是一些对话配合音乐,用来表现圣经故事的片段。比如天使与三位玛利亚之间的问答《Quem quaeritis?》(你在寻找谁)。这类尚不能称为戏剧的带有浓重宗教色彩的演出会带有相应的动作和化妆,神职人员们亦经常参与摸鱼。这类剧到16世纪趋于成熟,《耶稣的一生》、《创世纪》等故事大量搬上舞台,有时可以连续演出两个星期。(下图:巴洛克早期的一个参考年表)


像幕间剧还有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剧。它们发展到十七、十八世纪成了非常成熟的歌剧分类,让我们开个快进到古典主义时期详说。

迫于文章长度限制这一期只谈意大利歌剧!法语剧和德语剧晚点再说!


正歌剧(Opera seria)

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意大利歌剧在1680年前后逐渐定型为正歌剧。所谓正歌剧是一种严肃的歌剧,题材崇高,一般无外乎悲剧和历史剧,并有着一套比较严格规范的程序——用宣叙调叙述剧情,用咏叹调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通常有6~8个角色,其中三个人是主要角色。戏剧结构也相对固定,全剧一般是三幕(Act);每一幕内分数个场(Scena);每场又会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情节,第二部分是角色内心活动。且正歌剧的语言严格遵循古典诗歌的韵律。

十八世纪前半段,意大利正歌剧是欧洲社会最流行的艺术形式之一。君王、贵族们需要以歌剧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作为重要的庆典、访客接待的工具。且在之前巴洛克时期里,戏剧、音乐和音乐家就被抬到了国家文化生活的栋梁地位。剧院成了社交中心,对歌剧的需求进一步扩大。那很好理解,在没有电影电视剧的年代里,这类集语言、画面、音乐、社交一体的娱乐方式不受欢迎才怪。

但正歌剧有个非常令人惊讶的特点,作为一个重要而庞大的歌剧类目,它的剧本几乎被同一个词作者垄断了——彼得罗·梅塔斯塔齐奥。甚至有部分学者认为正歌剧应该直接叫“梅塔斯塔齐奥歌剧”。

上述提到的正歌剧规范正是梅塔斯塔齐奥创造的。他的剧本剧情紧凑,人物性格刻画深刻,且梅塔斯塔齐奥本身是个诗人,他有非常多的诗歌作品。所以在语言韵律上的造诣使得那些咏叹调更为优美。但他的剧本并不晦涩,连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能引起共鸣。席勒的德国古典戏剧都受到梅塔斯塔齐奥的影响。

所以在18世纪20年代~40年代的正歌剧鼎盛期里,梅塔斯塔齐奥的名字就是演出成功的第一保证。他的绝大多数脚本都被反复谱曲,像《阿塔瑟西》(Artaserse)被写过80次……法里内利有一首著名的咏叹调《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舟》(Son qual nave ch'agitata)便是出自他哥哥的版本。

然而,梅塔斯塔齐奥成就了正歌剧,也毁了正歌剧。剧本垄断意味着作曲家需要在有限的文本基础上不断写出新歌剧,这样炒冷饭是炒不了太久的。

举个例子,维瓦尔第和培尔戈莱西写的《奥林匹亚德》(L'Olimpiade)之中的同一首曲子《如果寻找》(Se cerca, se dice):

Se cerca, se dice——Vivaldi

Se cerca, se dice——Pergolesi

抱歉只有itunes的链接,但听前两句“Se cerca, se dice; L'amico dov'è的风格就会发现相当雷同。因为诗歌的韵脚把重音和节奏都定死了

因而从18世纪50年代往后,正歌剧开始逐渐衰落,有一个典型的征兆是梅塔斯塔齐奥自己开始越来越欣赏不了年轻音乐家了。比如他曾毫不留情地表示:格鲁克有令人惊异的热情,但他是个疯子……但同时梅诗人也承认:他的神经质和喧闹,对欧洲许多剧院有益。

但正是从格鲁克提出的对正歌剧的改革开始,新一代的作曲家们开始探寻新的音乐秩序。因为正歌剧封闭的咏叹调结构演绎多了之后结构实在是太无趣了,无法适应戏剧动作的连续进展(下图是固定的咏叹调结构)。



接下去八卦时间:说起正歌剧人们很容易联想起亨德尔,因为他的作品保留最全上演最多。然而事实上,亨德尔没有一部歌剧遵照正歌剧的格局,他的魔改很严重。像用协奏曲给咏叹调伴奏这种事情在正统正歌剧中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正歌剧要求咏叹调必须以人声为绝对主宰。

真正意义上的正歌剧大师,同时也是梅塔斯塔齐奥的绑定CP,是哈塞(Johann Adolph Hasse)。哈塞共作有63部歌剧。其中梅塔斯塔齐奥的脚本占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好几部谱写了两三次。来看看这作品列表里某段时期清一色梅塔斯塔齐奥的真爱感:


哈塞的作品在具有高度炫技属性的同时也能保持旋律装饰功能的平衡,给观众很强的情感体验。所以梅塔斯塔齐奥相当爱他。1744年他们终于见面后,梅塔斯塔齐奥在日记中表示:

Er war für mich wie eine Arie ohne Instrumente; nun jedoch sehe ich ihn als Vater, Ehemann und Freund.

——他是一首没有配乐的咏叹调,现在我把他看作是父亲、丈夫与朋友

而18世纪60年代那会,每当梅塔斯塔齐奥写了新的剧本,有个【规则】是必须让哈塞第一个谱曲,然后才轮到其他人。

十八世纪的英国音乐史学家Charles Burney也评论说:

This poet and musician are the two halves of what, like Plato’s Androgyne. […]are alike the inseparable companions of both

——这个诗人和这个音乐家是组成一个整体的两半,就像柏拉图的“双性同体”一样,是不可分割的伴侣。(Androgyne这个概念出自柏拉图的《会饮篇》,差不多意思是人本来都是双性的四条腿两个头,被神给砍成两半了所以人类才会在人生中费尽心机找另一半)


哈塞的作品墙内资源真是少,我才发现我竟然没有上传过他的《岔道口的赫拉克勒斯》,补上!


莫扎特写过两部正歌剧,1770年的《Mitridate, re di Ponto》(本都王米特拉达梯)和1791年的《La clemenza di Tito》(狄托的仁慈),后者也是梅塔斯塔齐奥的剧本。但莫扎特写这部剧的时候改动很大,当时的宫廷词作者Caterino Mazzolà把原始的三幕剧本改成两幕,并重写了大量对话。

至于萨列里,尽管他从1766年开始就是梅塔斯塔齐奥喜爱的小伙伴,但他只写过一部梅塔斯塔齐奥脚本的歌剧《赛密拉米德》(Semiramide)。这部写给慕尼黑嘉年华的剧改动相对少一点,开头加了合唱和一首新咏叹调,保留了全部对话和初始22首咏叹调中的18首。他写咏叹调时也不采用始返结构。

以及平时萨列里很喜欢在其他作品里引用一点梅诗人的句子neta一下,尤其是跟词作者加梅拉合作的时候他们经常这么玩。


那不勒斯正歌剧(Dramma per musica,或直译“音乐戏剧”)

这个类型根据译名顾名思义,差不多就是正歌剧的变种。题材同样相对严肃,但构成和咏叹调的曲式上没有正歌剧那么刻板。

像莫扎特的《依多美尼欧》;萨列里的《阿米达》、《欧罗巴的现身》以及格鲁克的《帕里斯与海伦》等都是这个类别的歌剧。


③喜歌剧(Opera buffa)

首先,喜歌剧有非常多的马甲——你看到什么 Commedia in musica、Commedia per musica、Commedia、Divertimento giocoso、Dramma bernesco、opera comica,不要慌,它们全都是喜歌剧!

喜歌剧由正歌剧中穿插的幕间喜剧性表演发展而来,形成于1730年间,1760年往后重要性和受欢迎程度不断攀升。喜歌剧的主人公往往是市民阶层,与正歌剧的帝王将相、神话人物截然不同。

喜歌剧注重生活情趣和喜剧特性,经常采用正歌剧中缺乏的宣叙调,尤其是无伴奏的干念宣叙调。说白了就是为了滑稽搞笑的,但诙谐的同时并不荒唐。

被大家视为喜歌剧典范的就是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了,全程笑点几乎不断,哪怕贵圈真乱的剧情让人看好几遍都叙述不清事态发生的顺序,然而费加罗名台词:“我的脸在说谎跟我有什么关系!”和玛赛利娜“喜当妈”的反转一定会让所有观众记忆深刻。

私货开始:萨列里《特洛夫尼奥的洞穴》是他为数不多的喜歌剧之一,讲的是某人的俩闺女要结婚了,女孩们已经选择了能反映她们性格的伴侣: 无忧无虑的多丽将和快乐的普利斯滕在一起,而非常严肃的知识分子奥菲利亚将和“哲学家”阿特米多鲁斯结婚。结果婚前两个男人闯进一个有魔法的洞穴,互换了性格。回去之后大家大为震惊,感觉只能交换伴侣play了。两个男人赶紧回到洞穴把性格换回来,却发现他们的未婚妻姐妹也误闯洞穴交换了性格……反正最后还是换回来结婚了。

最搞笑的是Christophe Rousset演出的那版洞穴里,当严肃的奥菲利亚换成了开朗的性格,她一边唱一首调皮的咏叹调《La Ra La, Che Filosofo Buffon》(多么可笑的哲学家),一边在未婚夫面前脱到只剩胖次。


值得一提的是,喜歌剧成功开拓了男低音的潜力(费加罗这一角色就是男低音)。之前从大家偏好阉伶歌手的状况来看就明白男低音一直存在感较低,至少有被忽略的倾向。


诙谐戏剧(Dramma giocoso)

Dramma giocoso的字面意思是drama with jokes,带笑话的戏剧。有时写作全称Dramma giocoso per musica. 这类剧也是幽默欢快的,角色选择上经常会把传统正歌剧角色(帝王将相神话角色等大人物)和市井小人物穿插在一起。

事实上诙谐戏剧和喜歌剧的区分不明显,通常处于“作者写什么分类就是什么吧”的状态。有意思的是一般词作者喜欢在剧本上写“诙谐戏剧”,而作曲家们喜欢直接把自己的作品称为“喜歌剧”。

莫扎特的《唐璜》和《女人心》都被标注诙谐戏剧,但人们往往把这俩和费加罗一起统称莫扎特的喜剧三部曲,不认为他们在体裁上有多大差别(事实上也没有)。

私货开始:加斯曼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诙谐戏剧作曲家,他一大半的作品都是诙谐戏剧。剩下的一小半里一半是喜歌剧一半是正歌剧。好笑的是加斯曼写过一部喜歌剧名字叫《正歌剧》,内容是剧院里一群人要演一部正歌剧但是搞成一团乱麻的故事,角色的名字都很蠢,比如三个女高音分别叫Stonatrilla(跑调),Smorfiosa(傻笑)和Porporina(紫脸),从中可以看到搞笑元素的应用。

海顿写的歌剧不算多,但诙谐戏剧是他写得较多的类目。包括我很喜欢的脑洞剧《月亮世界》(Il mondo della luna)。讲一个可怜的有钱老父亲被女儿的男友:一个假冒的天文学家骗着喝下安眠药,然后被放到布置成“月球样貌”的花园里,他误以为真的到了月球高兴坏了。又一顿坑蒙拐骗让他把俩女儿都嫁了出去……不过这部剧经常也被归为喜歌剧,你们开心就好。


以及我要婊一婊诙谐戏剧这个歌剧类目国内很多地方都是错的,会翻译成“悲剧喜歌剧”说这一类指具有悲剧特征的喜歌剧。出处可能是那本《牛津简明音乐词典》,它真的太老了所以错误很多,把萨列里的《塔拉里》翻译成《调整》的搞笑译名也是这本词典里出来的。


半正歌剧(Opera semiseria)

也被写作Dramma semiserio或者Dramma tragicomico. 是一种令人困惑的歌剧,从semi这个前缀就可以猜到:半正歌剧介于正歌剧和喜歌剧等滑稽歌剧之间,兼具滑稽歌剧的结构和正歌剧的某些戏剧特点和声乐特点,其中大部分是正歌剧歌唱演员,但同时又配有少数滑稽歌剧的声乐演员。剧情往往是伤感的,甚至还有些是悲剧性的,但又多有美满结局。

这个类目比较少见,我能立即反应出来也就萨列里的《阿克索尔,奥马斯国王》(Axur, re d'Ormus)和罗西尼的《贼鹊》(La gazza ladra)。


⑥独幕戏剧(Azione teatrale)

这种剧,大陆没有常用译名。台译直译的“剧场动作”过于费解。这个领域里的Azione实际上意为:(舞台上的完整)表演。

Azione teatrale这个词是梅塔斯塔齐奥创造出来的术语,用来表示“一种小夜曲”(Serenata),与该类型的许多作品不同,它包含一个明确的情节,并设想了一些简单的舞台表演形式。它是一种单幕短剧,通常在达官显贵的私人宫殿或私人剧院上演,演员很少,通常没有合唱团,大多数时候单独演出。

梅塔斯塔齐奥从1721~1765年一共写了12部。但这个类目最有名最受欢迎的案例反而是格鲁克和卡尔扎比吉的《奥路菲与尤莉迪丝》(Orfeo ed Euridice)。

历史上最后一部该类型的剧是1772莫扎特的《西庇欧之梦》,也是梅塔斯塔齐奥的剧本。


庆典戏剧(Festa teatrale)

同样是梅塔斯塔齐奥创造的词汇,这种剧用来庆祝一些重要的公共活动,如皇室的生日或婚礼。通常比独幕戏剧要更大型。

梅塔斯塔齐奥在1729~1767年间写了9部标注为这个类目的剧。在他之后没有人再使用这一类目。


宗教演出(azione sacra)

所谓宗教演出,它!其!实!就!是!清唱剧(oratorio)!猜猜是谁非要给它改个名字呢?哦我想大家应该都会抢答了——梅塔斯塔齐奥。

为什么梅诗人一共就写了8部这类目的作品,却能单独重新起个名字?因为大家都要使用他的剧本真是为所欲为,下图红圈是被谱曲的数量。


同样如图,梅诗人最著名的清唱剧《耶稣基督的受难》(La passione di Gesù Cristo)被不同作曲家谱曲过大约70次。他自己最喜欢的版本是萨列里1776年年底写的,1777年演出时梅塔斯塔齐奥跟约二夸奖道:This music is the most expressive ever written on a religious theme——这是有史以来在宗教主题上写得最有表现力的音乐。


⑨幕间剧(Intermezzo)

上述提到过最早被认为是歌剧的作品诞生于1598年,其实在当地更早一点的时候,佛罗伦萨的艺术家们就创作了一些接近于歌剧的作品,例如1589年在美第奇家费迪南一世和洛林的克里斯蒂娜在佛罗伦萨婚礼上的五部幕间剧。(下图:描述婚礼那五部幕间剧的画作,别问我为啥少了一部)


幕间剧是插入在正歌剧每一幕之间的表演或场景,本身可以是充实而完整的作品。通常它们提供了喜剧性的释放和戏剧性的对比。

有时间幕间剧的传播速度比正歌剧本身还要快,歌唱家常常声名远扬,喜剧效果也很受欢迎。幕间剧的一大优点是相对容易制作和上演。

十八世纪比较典型的,现今也经常被演绎的幕间剧是培尔戈莱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的《女仆变夫人》(La serva padrona)。

事实上尽管幕间剧历史悠久,许多最著名的幕间剧都来自真实主义时期。比如普契尼的《曼侬·莱斯科》( Manon Lescaut


⑩笑剧(Farsa)

也叫“闹剧”或者“笑剧剧目”,台译“滑稽歌剧”,总之哪种翻译我都觉得很搞笑。这类剧通常只有一幕,流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意大利,制作和传播的中心是威尼斯。 剧场典型的安排是两部笑剧和两首芭蕾舞曲(其中一首有时会被一首器乐作品所取代)。 

笑剧的结构跟双幕诙谐戏剧类似,减少了宣叙调的数量和长度,减少结构封闭式的歌曲。在上半部分演出结束后会出现的声乐器乐合奏曲(Concertato)功能上类似于诙谐戏剧第一幕的终曲。

罗西尼写了五部典型的笑剧,《婚姻契约》(La cambiale di matrimonio)、《幸运的骗局》(L'inganno felice)、《软梯》(La scala di seta)、《布鲁斯基诺先生》(Il signor Bruschino)和《阿迪娜》(Adina)


田园剧(pastorale)

也叫牧歌剧,字面意思就是乡村题材的戏剧表演。最早出现在各种吟游诗人和民谣歌手那儿。

像13世纪的《罗宾与马里昂》(Jeu de Robin et Marion)就已经是完整的田园剧作品了,作者被认为是亚当 · 德 · 拉 · 哈雷(Adam de la Halle)。不过那时候的田园剧远不足以被称为歌剧。

十七世纪中叶,由于正歌剧的兴起田园剧开始衰落,不过直到十八世纪,传统的田园歌剧在贵族赞助人面前仍然是一种优雅的娱乐工具。比如富克斯(Johann Joseph Fux)的《奥路菲与尤莉迪丝》。

海顿1780年的《善有善报》(La fedeltà premiata)被认为是田园剧。

萨列里1771年写的《天真之爱》(L'amore innocente)也是非常典型的田园剧,主角是阿尔卑斯山的俩姑娘……


集成曲(Pasticcio)

这种歌剧很有意思,是把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段落拼在一起,变成一部新歌剧。玩票性质比较重,各种歌手、作曲家有时候甚至连剧院经理都会加入。

维瓦尔第、亨德尔、哈塞、格鲁克、海顿、萨列里、莫扎特等人都玩过。

至于风格不同怎么拼起来,举个例子:大家都写了那么多风格相近的梅塔斯塔齐奥剧了,为什么拼不起来!!!(How old are you Metastasio?


问题二



回答二

其实从前一个问题里也能略知一二了,作曲者通晓语言是很重要的,不然如何明白诗句的重音和韵律在哪里……

以及,萨列里德语稀烂其实是玩梗的,虽然是他自己带头玩。他只是急了会把各种语言混在一起说,跟格鲁克学坏了。他所谓德语稀烂是“没有那么精通”的意思。远不到无法理解台本的程度,只是可能会被母语者感觉重点有些怪。

隔壁舒伯特的“意大利语稀烂”才是字面意思的稀烂,所以即便萨列里一直想培养他写意语歌剧,他一直都没什么兴趣。

至于风评,观众觉得一部剧不好是会具体分析的,比如剧情太无聊,比如配乐风格莫名其妙,比如歌手没唱好,比如空耳笑爆……

但演出失败谁遇到了都会不高兴的,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锅。

评论 ( 5 )
热度 ( 266 )
  1. 共2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助攻鲸的拆迁办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