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必要不艹LOF,谢谢合作!
以防万一有人想找被空间折叠的东西:Sua_thirdwhale

【质问箱】时至今日,歌剧演员都是不需要麦克风、音响等辅助设备的!

质问箱←欢迎更多提问

①歌剧演员不用麦克风是怎样让全部观众听到他们的声音的

②关于莫扎特讨厌小号的事情

③介绍音乐家多一点的古典入门书?


问题一



回答一

这个问题令我惊坐起,感觉大家对歌剧演出的误解还是很大。

首先,不同于现代音乐剧,歌剧演出一直是不需要麦克风、音响等扩音辅助设备的,至今都不使用。几百年来歌手都被当“乐器的一种”,直接在舞台上演唱。

这这没有接触过歌剧的人十分“反直觉”,音乐厅那么大,观众上千人,还有一整个交响乐团在伴奏,歌手的声音怎么能被听到?——还真可以。

其中最重要的物理因素是歌剧演员美声唱法的共振峰(Singer's Formant)的频率造成的。

所谓的共振峰原本是个语言学概念——它使听者能够区分元音的关键泛音。大部分的共振峰是由管内或腔体的共振产生(人声的发声原理很像双簧管,包含一个振动源和一个"双簧片":即声带)

经过训练的歌手在演唱歌剧时的共振峰频率在2800Hz 到 3400 Hz 之间,男歌手低一些,女歌手高一些。人类的耳朵对3000Hz左右这一共振范围内的声音反应非常敏感(婴儿的哭声也在这个范围,这便是为什么隔壁小孩哭你也很容易听见),而交响乐队不管音量多大,共振范围都很难超过2200Hz,从而不会覆盖人声,因为观众的耳朵会对人声优先识别。


上图直线是乐队,- - - - -是说话,………是歌手演唱,注意3000Hz附近的共振峰,完全在乐队之上。

歌剧歌手会通过许多种方式来把共振峰集中到3000Hz左右,例如大家如果看现场或者录像,就会觉得歌手们都面带微笑唱歌,这不止是为了表达对音乐的热爱(大误),也是为了把嘴角往后拉、收短口腔以调整歌声的共振范围……

以及,音乐厅/歌剧院的设计就是为了能让声音传播、共振的,以保证观众的收听效果。建筑的长宽高比例、音乐的全场混响时间,墙面材料都是有讲究的……这方面我不擅长不乱说了。

当然,你在音乐厅还是会看见麦克风——吊在顶上全场收声的大型电容麦,但那设备仅仅用于收声,之后不会用于扩音

碰到要录制CD/官摄的场合,有时会在歌手背后藏麦克风,但是也只是收声用的,对于那场演出没什么用。(下图是著名女高音达姆娆在演出时背后藏的收音麦克风)



顺便说一个不少人对歌剧演员的误解,不少人以为歌剧演员演出就是站在那儿唱歌,根本不是的。碰到全舞台版演出,乐队会在下方的pit里而舞台全都交给演员。那时候的服装、道具、动作的设计都会非常精致,跟音乐剧无异。唯一的区别也就是歌剧演员真的不用跳舞。


Royal Opera House那版《魔笛》的布景我真的是超级喜欢!这个到处都有带中文字幕的完整版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不过现代演绎的歌剧有时也会加入现代元素的舞台布景,比如斯卡拉那版萨列里的《欧罗巴的现身》(Europa riconosciuta)我真不懂那些头盔是想表达什么(笑死……



总之,有机会请大家去看歌剧现场,哪怕是半舞台版演员和乐队在一起,那些歌的表现力真的都极其出色!!!


问题二



回答二

是,莫扎特不喜欢小号。在他九岁之前当小号在单独演奏的时候,他甚至非常害怕。要是拿一支小号对着他简直像拿猎枪指着他一样。

利奥波德为了“治疗”儿子这个幼稚的恐惧症,曾经让他的朋友 Andreas Schachtner(萨尔茨堡的一位宫廷小号手),在莫扎特边上吹小号,这位乐手表示很后悔这么做,因为那孩子听到一点就脸色苍白开始要晕倒。

所以莫扎特一辈子都没写过 trumpet solo……


问题三



回答三

《西方音乐史》,请……似乎太严肃了,也不怎么好使。来点歪门邪道吧!请打开豆瓣音乐点开【古典】分类


随便什么排序,你一张张专辑点进去,里面又有作曲者介绍又有演奏者介绍,下面甚至有很多不错的乐评,够良心了吧?(以下为摘录)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评论 ( 11 )
热度 ( 167 )
  1. 共8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助攻鲸的拆迁办 | Powered by LOFTER